星期六, 九月 20, 2008

转:Leadership和Managemen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下是转贴,原帖地址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3116.shtml(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


  学过MBA课程的同学们都知道Leadership和Managemen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究竟怎么个不同洋人学者讲的仔细但是很繁琐,中国学者讲的很概念但是又语焉不详。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也许大家就会明白,不懂历史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Leadership的。

  《史记》和《汉书》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武帝即位,武帝身边的大臣们不约而同地向新上任的皇帝推荐李广,说李广是当世名将。通过这件事可以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是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也不愿意给新上任的老板推荐一个笨蛋;第二是李广人缘相当不错,因为给他说好话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而且这些人都是皇帝身边的人。

  于是爱惜暴力型人才的武帝马上提拔李广当了未央卫尉,同时提拔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关于这个段子《汉书》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未央和长乐是当时大汉帝国的皇宫,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也就是帝国的权力核心。李广和程不识一下子成为了帝国一号首长的警卫员,进入了帝国权力的神经中枢。武帝提拔李广和程不识担任给自己看家护院的皇宫卫尉,相当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他们。这种提拔不仅具有政治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感情上的投资和拉拢。

  对李广和程不识来说,皇帝的这种提拔不仅意味着待遇,更意味着信任,意味着被帝国的老大拉进了“自己人”的圈子。在权势上居高临下的领导者对下属作出一副托付终身的姿态,如同倾国倾城的公主对牧羊男孩以身相许一样,都足以令后者感动的不惜肝脑涂地、海枯石烂。中国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都不乏以身殉国的忠臣节士,这些为王朝殉道的人们就是中了末代君主托付终身的毒,无法自拔。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这样的牺牲好像都是螳臂当车,毫无价值,而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这种殉道非常主流。末代王朝大清在乾隆年间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贰臣传》,连洪承畴、祖大寿这样为大清立国建立不朽功勋的开国功臣都不放过,可见历史的无情和公正足以让中国人对百年之后名节如此看重。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眷恋历史的原因之一吧,看了历史才知道这世界上原来真的存在过那么多忠贞不二的人们,而这些人们又是如此的优秀。或许正因为这些历史中曾经的忠贞,年轻的人们才不至于对爱情、友谊和人类的良知丧失信心,所以说对年轻人来说学学历史真的很有必要,拔高点层次甚至可以说是心灵的需要。

  扯远了,回到李广和程不识的段子。
  既然两个人同时被提拔到同级别、同等重要的管理岗位,帝国组织中的人们当然不由自主地把他们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很自然,也很无奈。如同两个年纪相仿又住邻居的孩子,从他们出现在世人面前比较就开始了。

  干部的比较首先从简历开始,李广和程不识在被提拔之前的经历非常相似。“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长期战斗在汉匈边境前线的将领,富有基层工作经验。据史书记载,李广和程不识同时担任太守在汉匈边境驻兵的时候,两人虽然都战功卓著,但是他们的管理风格却大相径庭。这种不同特别体现在行军和扎营方面,程不识治军法度森严,军队驻扎的时候阵势严谨,编制清晰,晚上安排军卒敲着煮饭的铜锅(刁斗)在军营里巡逻。而李广行军扎营却不讲究这些规矩和流程,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候,就找水草丰美的地方扎营,晚上也不安排巡逻,军卒可以自便,只是在远处安排侦察骑兵。同样是当兵吃粮,年轻的士兵们当然喜欢李广这种人性化的风格,但是行军打仗讲究的就是军法如山,纪律严明,直至今天“纪律严明“都是我军反复强调的治军原则之一。

  《三国演义》里面常说看某将军带领军队的扎营和布阵就能看出来这个将军军事水平的高下。我读书有限,但是我想古今中外像李广这样带兵的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凤毛麟角了。如果是一般人这样带兵,肯定早就被匈奴偷营,全军覆没绝非危言耸听。但是李广这样带兵却从来没出过事,对于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程不识总结过原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猝犯之,无以禁;而其士卒亦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李广带兵虽然看似松散,但是李广的士卒却能“为之死”,也就是说李广手下的士兵可以随时从睡梦中爬起来拼命,所以即便遭到偷袭也打不垮。而其他将军,如程不识没有那种能让士卒“为之死”的影响力,因此只好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了。

  同样是太守,同样被皇帝提拔,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程不识的手下只好自认倒霉,“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为之死”三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听起来很吓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将军显然已经不能用管理和流程来解释了,李广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书上也有些蛛丝马迹,无非是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历史上很多名将也都有类似的风格,但是能“为之死”的应该不多。对普通士卒来说,李广作为老大或者领袖的人格魅力不容否认。

  李广的威信建立在遭遇猛虎、弯弓射杀的勇气之上,建立在面对数十倍于己匈奴大军的从容迎战之上,建立在轻财仗义之上,建立在吃苦在前享受之后的作风之上。任何作秀、任何心机和口才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事实上李广不擅长做报告,没有理财观念,从表面来看李广完全不具备一个现代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史书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卒共之。家无余财,终不言生产事。”,“广呐口少言”,“将兵,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不近水、不近餐、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带兵完全依靠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样的干部为帝国带出来一支随时从睡梦中醒来就能随时拼命的可怕的武装力量。

  这样的风格,在李广之前,项羽应该算一个,项羽在乌江边自刎的时候,身边的江东子弟全部战死。李广能和项羽比肩,显然和程不识不是一个层次。从作战的角度来看,风格无所谓好坏,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凡事就怕琢磨,中国历史上达到李广和项羽这样Leadership的将军好像都不得善终,后来的岳飞也是这样。以领袖或者老大的风格领导一只军队,这样的风格可能战无不胜,但是的确很危险。如果放在朱元璋或者雍正的时代,李广的下场可能就不是自刎了,很有可能在李陵还没出生就被提前灭族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基本上还是相当对得起李广的。

  后来那个美国的巴顿将军其实也带有李广的风格,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所以有了相似的结局。

  现在大家应该理解了Leadership和Management的区别了吧?问题是,一个帝国只能有一种声音,一个Leadership,虽然汉武帝刘彻表现的很大度,容忍了李广一辈子,但是其他人呢?有句俗话叫皇帝不急太监急,岂止是太监,只要是有皇帝的地方,大家都比皇帝急。所以当皇帝苦啊,这真不是矫情。

  凡事不可过于消极,生活在那个胸襟广阔、开放雄健的年代,李广能让手下士卒为之死的风格或许不至于致命,但是他那“家无余财”的共产主义风格却无论如何缺乏职业精神。李广的祖先李信和王翦的段子就是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财富的典型案例,咱们按下不表,后面再说。

没有评论: